中心动态
发布于:2022年12月02日
十二岁的乐乐(化名),娃娃脸招人喜爱,但面对外界的热情召唤,他总是少有反馈,很容易钻”进自己的孤独星球。
他的这种状态,在医学上被归结为自闭症。重复动作、暴躁易怒、对外界漠不关心……每个自闭症患者的故事各不相同,但对患者家庭来说,都有着同样的重压——不可预测的病症进展,全年无休的看护,此类种种交织成旁人难以想象的负担。
近年来,随着相关科学研究愈发深入,自闭症患者社会支持体系越来越丰富,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社会对于自闭症患者的认知和包容逐渐完善,这些都为自闭症患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提供了契机。
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用心用情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隶属于山东心康集团的益语心康复中心,摸清了自闭症的根源,对如何治疗康复也运用自如,聚焦自闭症患儿照护需求,努力构建自闭症患儿关爱照护体系,针对自闭症儿童照料,一方面加快设施载体建设,改建自闭症康复中心,嵌入家庭俱乐部等服务,并向社区辐射;同时,在微信、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视频号,针对家庭、公益服务机构等不同群体,将科学照护经验梳理成可视化课程,让更多力量参与到自闭症照护关爱和支撑体系中来,帮助自闭症患儿更好融入社会。
艺术疗愈课广泛推广
开学、上课、出游……对普通孩子来说再寻常不过的一天,对乐乐来说,也曾是“奢 侈 品”。他无法独自前往陌生环境,对于有纪律约束的课堂来说,更显得格格不入——他不听指令地说话、站立,甚至走出教室。
现实情况是,因为很难融于集体,不少像乐乐一样的自闭症孩子只得被“藏”在家里。即便勉强入校,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。以乐乐为例,他的病症6岁时才被发现。“对于自闭症干预治疗来说,这个年龄有些晚了。”益语心康复中心特教老师韩琳说,通常情况下,自闭症儿童接受系统训练的时间是学龄前,这时他们的语言、认知等功能都开始发育,却并未完全定型。
即便如此,老师们仍想尽全力一试,“哪怕孩子改变一点点也好”。接触中,他们发现,乐乐的艺术触觉很敏锐。于是,从学习画画开始,乐乐领取颜料、练习绘图结构,在与他人互动中,渐渐学会了规则与等待。慢慢地,乐乐的画作里有了红黄相间的温暖配色,搭配友爱的卡通人物,画笔下的世界变得精彩纷呈,说话时,眼里有了老师、同学。
乐乐的故事还迎来了更多“续集”。韩琳将个案经验集结成一门艺术疗愈课,发现一批有绘画天赋的孩子。这一课程也正向更多社会组织和机构辐射,提升科学照护及疗愈专业水平。孩子们的作品被精心装裱上墙,童趣十足的构图、天马行空的诗意想象,组成一条生动活泼的“艺术长廊”,也绘就了专业力量在促就“星星的孩子”融入社会的生动探索和画卷。
音乐治疗全方面提升
特教老师李树青介绍,如今艺术疗愈课得到很好的推广,但音乐治疗国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。我每天的工作内容,就是与有发展障碍的孩子进行音乐互动。虽然很多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语言流畅沟通,但音乐却能成为他们与世界联系的桥梁。音乐治疗在于创造,我依照孩子的状态即兴演奏适合他们的旋律,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当中。在持续的音乐体验中,他们交流的意识、愿望和能力都会得到提升。“原来钢琴可以这样弹”“音乐为孩子打开了另一扇窗”……来自家长和孩子们的反馈,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帮助患者实现自我发现、自我成长的音乐之路。
益语心康复中心负责人梅宗原介绍,立足“公益”二字,我们将在实战中行之有效的这套科学经验,梳理成型,集纳输出,更好地向社区辐射。在巩固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业务的同时,我们将紧盯前沿技术,以患儿需求为导向,继续探索儿童康复新模式,以专业的技术、贴心的服务造福广大患儿,帮助他们找到自己,帮助家庭找回生活。